主编《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10年三版、5本《人工智能·计算思维》深受青少年喜爱……近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办公室里见到该学部张屹教授时,她正和团队成员讨论他们主编的高校教材《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第四版的内容。
这位当选过“湖北省女教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武汉市三八红旗手”及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名师”称号的57岁的教授说,她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并享受在智慧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道路上“奔跑”。
三十五载深耕智慧课堂教育
1989年,张屹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期从事智慧课堂教学研究及智慧教育发展规划相关科研工作,她主编的教材《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发行量达3万余册,供48所高校使用。
如何让孩子们明白智能机器是怎样感知运动的?又是怎样通过智能感知能力与外界进行交互的呢?……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翻开《人工智能·计算思维》五年级课本的“龙舟大赛”单元,从智能感知、体验游戏,感知姿态、开启比赛,体感交互、玩家龙舟和传感控制、人机对抗四个方面,让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们愉快、轻松地知晓智能手环实现计步功能的基本原理,了解体感游戏中掌控板的作用,编写用掌控板姿态启动龙舟匀速向前行进的脚本……
“游戏中,有两条龙舟进行比赛,一条龙舟通过编程设计成匀速前进,孩子们手持加速度传感器,通过不断摆动,让另一条龙舟快速前进,从而看哪条龙舟能胜出。”张屹回忆,这章节课程中包含民俗文化、运动和加速度传感器等相关知识。这是她带领团队成员致力于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的一个缩影。
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能力,从原来知识传授转移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思维的培养,跨学科教学是未来时代的选择。于是,自2020年来,张屹作为《人工智能·计算思维》教材的执行主编,她带领由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中小学一线教研员和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历经2年的时间,编写完成了从小学3年级至初中8年级共5本人工智能教材,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
记者翻开此教材系列发现,使用该教材所需要的硬件装备和软件编程软件一目了然:软件即操作系统windows7及以上、图形化编程软件Mind+V1.6.5及以上;硬件即掌控板套装、光线传感器、USB摄像头和头戴式耳麦。这些配置保证普通的中小学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就可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以身作则,带给学生正能量
采访中,从书柜中小心翼翼拿起一本崭新的《中国电化教育》,张教授向记者翻看自己博士生的论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我博士生高晗蕊的论文《基于图画分析的小学生人工智能学习观念横断面调查研究》,刊登在《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7期上,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3年底10期全文转载,反映了该文的观点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她说。
师道传承是每一位华中师大人肩负的天然使命,张屹也是这样做的。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任职后,她聚焦学部“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特色,融合学校教师教育特色,全力推进 “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
平时实践中,她带领学部师生团队落实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走进中小学,通过科普宣讲、科创课程等多种形式,让青少年们知晓人工智能知识。“张老师是一位很纯粹的教育工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博士二年级学生林裕如说,“经常跟随张老师到各个中小学去做课题研究,对于学术前沿的科学和智慧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她总是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迄今为止,张屹主持了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曾公开发表SSCI、重点核心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及参编学术著作、教材20余部,获20余项软件著作权及科技进步奖,主持和参与研制国家或行业标准10项。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陈映琦
通讯员: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