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 2024》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 2024》两份报告,主题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版图:‘极化’和‘扩散’”。
报告指出,作为通用目的技术,从“极化”走向“扩散”是人工智能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大模型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一方面加剧了人工智能在若干前沿城市的“极化”,另一方面为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扩散”创造了条件。
基于4311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属性和关系数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2024年》报告刻画和分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版图从“极化”走向“扩散”的现状和趋势。
2017年之前,是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极化”阶段。从4311家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合作关系的地理空间分布看,现在表现出“极核”状网络结构特征。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构成了价值网络的核心节点,技术赋能占全国技术赋能关系数的比重达到85.18%。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技术“扩散”是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从技术合作关系数的占比看,排名第一的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占比42.70%;排名第二的是物联网,占比11.92%;排名第三的是5G,占比8.02%;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分别是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芯片,占比分别为5.99%和4.60%。
《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 2024》,从创新生态的视角,构建了包括企业能力、学术生态、资本环境、国际开放度、链接能力和政府响应能力6项一级指标和24项三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基于2024年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
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广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武汉市、天津市和合肥市。上述省份和城市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