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姜昊: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市民“行走的课堂”

发布日期:2024/6/25 18:01:07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市民“行走的课堂”

——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姜昊
      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汉南湖之畔、狮子山麓,是集农业教学、科研、科普功能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系统地保藏和展示了华中农业大学累积的各类标本资源近30万份。近日,馆长姜昊接受了记者采访。“我们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我们的藏品非常丰富,能够让大家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精彩,欢迎大家来我们博物馆参观。”他表示,科普工作是博物馆教育工作重要方面,科普和科创同等重要。科普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还要引导方法和思维,最终达到价值观的传递。


热爱科普工作,成绩斐然

      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3000平米的馆内,收藏了涵盖了动物、植物、土壤与地质矿藏等共30万号份标本资源,馆藏之丰富,令人惊叹。馆内所有的标本,绝大部分都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几代师生在几十年时间里,在全世界收集制作而成,极其珍贵。馆内收藏的标本包括长臂猿、大鸨、喙凤蝶、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濒危动植物,还有和田玉、金刚石、祖母绿等中外宝石以及海百合、鹦鹉嘴龙、菊石等古生物化石。姜昊说:“华农标本馆成立两年后,因为馆内藏品数量、种类、规模等多项指标达到了博物馆的要求,于2012年底升格为华农博物馆。”
      “科普工作会有效提升博物馆的价值,并在博物馆系统内和科普场馆系统内长期宣扬并实践这一工作理念,为博物馆科普工作取到了很好地示范带头作用。”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姜昊利用高校优质的科普资源,创新开展各项科普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倡导全域科普的理念和方法,建有科技志愿服务队,创立个人科普工作室和科普场馆。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武汉市“十三五”期间“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移动博物馆 科学零距离”品牌活动获教育部博物馆育人联盟项目一等奖,入选中国科协优秀案例及活动,获评武汉市“十三五”期间“十佳科普活动”。姜昊个人获评湖北省第四届科普先进工作者,湖北省首届十佳科普达人。


创新科普工作,成效明显

      姜昊认为新的形势下科普工作就是“内容+传播”,落实到主体措施就是建立科普品牌,创立了“移动博物馆 科学零距离”“耕读公社”等多个科普品牌活动,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
      “让孩子们触摸标本,哪怕摸坏了也没关系。”提起2015年儿童节前夕走进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活动,姜昊仍记忆犹新,“聋哑学校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孩子们对这些标本充满了兴趣,禁不住要触摸它们,出于保护标本的目的,老师们对小孩的行为进行了制止。我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意识到比起保护标本,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温度,对自然的渴望,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孩子们触摸标本,哪怕摸坏了也没关系。”  
      他的话语一经出口,孩子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轻轻地抚摸着标本,他们感受着标本的粗糙、光滑、柔软、坚硬,这群特殊孩子仿佛感受到科普的阳光,感受科普带来的快乐。哪一天的活动恰好被一个摄影师拍到了大家自然巧合站成一个爱心形状的照片,姜昊用这张照片发一个朋友圈,写道“大爱科普:科普需要责任,科普传递爱心”。后来姜昊多次在科普培训班讲座中多次引用这照片,他说:“作为一位科普工作者,要有爱心,要有责任,要有情怀”。
      那场活动,让他更加体会到了科普工作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价值,不仅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希望用爱和温暖点亮孩子们的人生道路。科普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新力。
      他创立的“耕读公社”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每周以家庭为单位、以亲子为主题,将科普融于到亲子活动中,紧紧抓住科普的关键人群,打通了科普工作的最后一米,使科普活动著有粘性,科普教育效果非常好,目前网络平台有会员1万多个家庭,已开展科普活动近600场。


研究科普工作,成果丰硕

      “科普宣传要将情怀、资源、平台、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产业、场地、媒体等资源,扩大资源转化效应,打造科普品牌。”姜昊表示每次举办的活动都很受小朋友的欢迎,现在有很多观众都会提前来预约博物馆活动,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已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的习惯。
      科学“鄂”知道•专家科普“开放麦”活动是2023年湖北省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重点戏,姜昊接到省科技厅通知,临危受命,在不到48小时的准备时间下,直播了一场“我们的昆虫朋友”主题的科普讲解,受观众一致好评,彰显了一名科普工作者的深厚积淀和担当。
      “博物馆就是要发挥社会效益、社会作用,为市民服务”。向社会公众科普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弘扬自然文化,是姜昊始终记在心头、扛在肩头的责任。他主持并完成了武汉市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调研课题《“农业转基因技术”公共科普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创新实践研究》等课题3项;《关于武汉市建设自然博物馆的建议》《关于“互联网+”背景下亲子教育平台的科普价值》获评武汉市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优秀科技工作者建议;主持完成了《武汉市自然博物》《荆门自然博物馆》等20多个科普场馆大纲的编写;主持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志愿服务项目2项,省科协科普提能项目1项,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项目10余项,总经费120多万元;主编出版《狮山鸿渐》等科普图书3本。他还将科普实践和研究融合,给基层科普组织开办培训讲座,主讲《科普工作之我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解读》二个专题10余场次。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丁莹

Copyright ©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