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最新信息

王志华:与“虫”为伴

发布日期:2024/4/25 16:57:56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与“虫”为伴
——记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志华
      别人怕虫她“爱虫”、别人看景她看虫、别人养花她养虫。这个专门和虫打交道的人,为了当好城市的“植物医生”,像奔波在钢铁水泥世界里的“啄木鸟”,默默呵护着武汉的一草一木……她就是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志华。
以虫治虫 守护城市绿色
      阳春三月,在武汉大街小巷的许多悬铃木上,都会见到一个白色“小口袋”。

      “这是释放卡,是用来释放天敌的装置。”王志华介绍,天牛是武汉一种常见的蛀干类害虫,危害较大,其幼虫在树干里啃食出弯弯曲曲的蛀道,严重影响树木长势,洞口排出的大量粪便也影响城市生态景观。


      2013年,市园科院开始探索天牛绿色防控,那一年,刚进单位的王志华挑起了建立天牛天敌人工繁育体系的重担。“我养得最多的是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它们是天牛的天敌。”她回忆,建立人工繁育体系相当繁琐,尤其花绒寄甲的饲养难度很大,它的幼虫和成虫形态不一样,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为它们分别寻找合适的食物。
      通过反复试验,王志华发现大麦虫的蛹,可以保证花绒寄甲幼虫的营养摄取,让它顺利变成蛹、再变成成虫。“但这意味着,为了养好花绒寄甲幼虫,我还要另外再养大麦虫。”王志华说,养大麦虫也不简单,其个体之间会相互厮杀,所以等它们长大后,需要为每条虫都准备“单间”。为了饲养好花绒寄甲成虫,除了准备秘制的营养套餐,她还给它准备了“豪华别墅”,能让它们更舒适地居住、繁育。
      经过几年研究,王志华和同事们一起攻克各种难关,终于摸索出了适宜武汉的天牛天敌繁育技术体系,并获得了两项专利,即一项是花绒寄甲饲养盒,另一项是释放卡,像一个白色“小口袋”,有了这套天牛天敌繁育技术体系,天牛的生物防治也正式在武汉大范围推开,2019年以来,平均每年天敌推广量达20余万管。目前全市十余个公园、250条道路绿地均已应用,数万株大树得到保护。
讲好昆虫故事 传递生态理念
      隐蔽的蚂蚁王国、凶猛的猎手——瓢虫、山林音乐家——螽斯、爱心爆棚的爸爸——负子蝽……这是科普书籍《身边的昆虫》的目录,该书由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董立坤、王志华共同撰写,日前科普书籍《身边的昆虫》荣获2021年武汉市优秀科普作品。

      “此书选取了80余种华中地区、城市环境中常见的昆虫,配以照片及形态描述进行生动解读,为读者认识奇妙的昆虫世界及美丽大自然打开一扇窗。”王志华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蜘蛛是昆虫,其实不是;日本弓背蚁会跟蚜虫合作,充当蚜虫的保镖以换取它们的蜜露;异色瓢虫可以说是昆虫界的“变装大师”,它鞘翅的颜色变化非常丰富,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斑纹,这种变化目前已知有100多种……


      以爱心爆棚的爸爸——负子蝽为例,锈色负子蝽生活在水中,以成虫在水下越冬。每年4月,越冬成虫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时雌虫从背上抱握住雄虫,将卵产在雄虫身体的背面。卵粒直立平行排列,被雌虫分泌的透明黏稠物质牢固地粘在一起形成卵块固定在雄虫的背部,一个卵块有卵20~100粒不等。“由于科普的严肃性,只是纯粹介绍昆虫,那会比较枯燥。”她坦言,把雄锈色负子蝽比喻成是一位极富爱心的爸爸更易受众理解,“若虫宝宝孵化时,雄虫会背负着卵块静静浮在水面,等若虫宝宝慢慢钻出卵壳后,再潜入水中。这样重复多次,直到卵粒全部孵化。”

      为了给公众讲好植物和昆虫故事,近年来,她一方面积极走进绿色驿站,与社区花友们面对面交流养花经验,分享修剪、施肥技巧,现场演示如何给植物换盆移栽,并为居民们带来的病害植物“把脉诊断”。另一方面深入小区开展“ 爱绿、护绿、养绿活动”、植物医生等活动,提供便民服务和养护指导,为养花难题支招解惑。在做好线下服务的同时,她还在绿色驿站线上服务平台“绿小武”中,担任线上问诊专家,24小时在线服务。


      “感知自然奥秘,传播科学知识,科普教育必不可少。”脱掉实验服,走出实验室,王志华化身科普讲解员,深入学校、机关、社区开展科普讲座上百场,传播与昆虫有关的科学知识。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陈映琦
通讯员:陈凯

Copyright ©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