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活动动态

院士专家共话未来航天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2024/4/26 9:46:30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全国航天特色学校创新发展暨空间科普教育研讨会召开 


      4月24日,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全国航天特色学校创新发展暨空间科普教育研讨会在武汉四十九中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武汉市科协、青山区科协协办。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孙击翔,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曹晓勇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作题为《培育航天创新人才 助力航天强国建设》的主题报告,讲述了“墨子号”的任务、“墨子号”成功背后的故事、“准备”和“坚持”的内涵。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王琳教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校教学科研室副主任于杰,武汉四十九中校长胡正茂,分别作《积极共建伙伴关系,协同培养创新人才》《航天科普教育到航天科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和《特色引领 融合创新 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报告。研讨会围绕航天特色教育助力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圆桌对话,来自全国航天特色学校和PDC联盟校的校领导展开交流。


      活动现场,第十三届“我的太空梦”太空画巡展启动。据悉,举办“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全国航天特色学校创新发展暨空间科普教育研讨会”旨在推动航天科普与航天特色教育的发展,为中国航天事业培育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创新后备人才,也为中国航天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现场直击: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寄语青年科技人才——机遇缘于准备 成功贵在坚持

      “‘墨子号’探测到千公里外发出的一个光子难度有多大?就像从地球上探测到38万公里的月球上一根燃烧的火柴。”4月24日,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全国航天特色学校创新发展暨空间科普教育研讨会在武汉四十九中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作题为《培育航天创新人才 助力航天强国建设》的主旨报告,讲述了“墨子号”的任务、“墨子号”成功背后的故事、“准备”和“坚持”的内涵。


      讲座中,王院士以电影《红灯记》中争夺一段密电为例,告知大家密钥在传输过程中最容易被窃取。“而量子通信实现了绝对安全密钥分发的物理通道,解决了安全漏洞。”王建宇表示,“墨子号”就是为实践量子信息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量子通信。

      要实现两个地面站发射的信标光与大于1000公里、每秒钟飞行7米的一颗卫星快速对上,这个事情有多难?这就好比从万米高空高速飞行的飞机上同时向地面两个旋转的储蓄罐扔硬币,硬币还必须扔进储蓄罐里面去。对准之后要看得清,才能继续进行实验,可见难度之大!


      “工程师的任务是技术实现,要把科学家的梦想变成现实。”王建宇表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星地量子通信设备,突破了一系列高精尖技术,包括“针尖对麦芒”的星地光路对准,偏振态保持与星地基矢校正,量子光源载荷等关键技术。
      这都离不开“墨子号”背后的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王院士介绍,除了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有欧洲留学经历之外,研究团队的其他人员全是“土”博士,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其中,卫星四个载荷中的四位主任设计师,除了一位70后,三位都是80后,研制“墨子号”时都是在读博士生。
      特别是在2007年至2010年的关键技术攻关阶段,研究团队将量子密钥产生的地方放在青海湖湖心岛海心山上,海心山无人居住,队员们睡着帐篷,还要打死一批批前赴后继的蛾子。有个女研究生,从看见蛾子就害怕,到变成一边做实验一边面不改色地拍死蛾子。2009年他们还曾经遭遇过一次翻车事故,主设备被摔成三截,年轻的队员们毫不气馁,在现场把所有设备修好,坚持把实验做完。
      王院士通过讲述“墨子号”研究团队的故事,告诉大家机遇缘于准备,成功贵在坚持。同时他还强调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耐不住挫折,也就坚持不到最后。

Copyright ©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