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科技界磅礴力量 助推武汉高质量发展
——五年工作纪实
五年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科协和湖北省科协的有力指导下,以党的政治建设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作出了全市科协组织应有的贡献。
王行环、陈孝平、李德仁、徐恭义、柯卫东(从左至右)5位武汉科技工作者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2022年底,武汉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8.1%,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武汉市科协在全国率先建成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7家;推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81家,组织院士专家重大战略决策咨询座谈会近30场,咨政建言获省、市领导批示50余篇次;累计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数千场次。
坚持党建引领
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武汉创新发展
五年来,武汉市科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在科技创新中当好“助推器”,在科学决策中当好“智囊团”,在科学普及中当好“主力军”,在人才服务中当好“连心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端人才智力优势,助力武汉创新发展。
首届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于2018年11月23日召开,40位“两院”院士齐聚江城,为武汉发展建言献策
科技领航,品牌聚力。武汉市科协设立“党建引领学会能力提升专项”,对多家学会102个专项给予支持,以“同心炬会 科耀江城”为主题,组织学会党组织开展集聚区“党建引领、融合赋能”专项行动,将科普大篷车开进学校、社区和企业,服务科技和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始终保持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市科协党组精心培育的“聚心聚星 科技领航”党建品牌被评为市直机关党建品牌;市科协企事业部党支部被评为武汉市2022年度“新时代英雄城市先锋队”。
寓教于展,以展育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武汉科学技术馆先后策划举办了“创新百年科技 点亮幸福生活——庆祝建党100周年武汉科技成就科普展”“牢记初心使命 科技铸造强国——新中国科技成就巡展”等多场特色展会,组织学会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 回顾百年通信发展”“5G服务春风行 信息通信科普展”“弘扬科学精神 传承优良学风”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等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引导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重温百年党史,从中汲取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
架起桥梁,做好服务。五年来,武汉市科协累计走访、慰问在汉院士520余人次,和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5期科技人员维权培训班。连续两年联合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开展武汉“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活动参与人数超千万人次,让更多人了解到科学家们深藏的功与名,大力弘扬宣传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李德仁、陈孝平、徐恭义、王行环、柯卫东等5位科技工作者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多位武汉“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获“荆楚楷模”“武汉楷模”称号,充分彰显了科技工作者的良好风采。
厚植创新沃土,推进“海智计划”。4家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湖北(武汉)工作基地人才离岸工作联络站成立,武汉市青年科技“朝阳计划”同步大力实施,先后资助50余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托举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生态。
以改革促发展,强化基层建设。五年来,武汉市科协组织实施“基层科协改革试点支持计划”12项,扎实开展基层科协组织建设“3+1”试点工作,着力扩大对企业(园区)、街道(乡镇)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新建企事业科协组织197家,吸纳“三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等)580余人,全市街道(乡镇)科协组织覆盖比例达到100%,提升了基层科协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武汉医学会的党员医生下基层开展义诊
把技术送到田间,把温暖送到心尖。武汉市各区基层科协组织运用科普讲座、健康义诊、“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服务基层群众,提升科学认识,解决实际困难。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不断增强了基层科协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提升了基层科协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院士领衔做科普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武汉科技馆的“天宫课堂”连线活动现场,学生们参与“天地同步实验”
“科学普及很重要,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科普自己所做的研究,这对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9月19日,在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孙和平院士作题为“我做科普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精密测量院士科普工作室初探”的专题报告,将院士科普的武汉模式向全世界推广。
2020年8月,武汉市科协在全国率先成立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截至目前,武汉市已相继成立了陈孝平、桂建芳、刘经南、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等7个院士科普工作室,共吸纳院士23名、专家团队成员752名,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触达人群超3亿人次,经验入选中国科协优秀工作案例。
与此同时,武汉各大城区均纷纷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云课堂、科普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与“院士科普工作室”互为呼应,江城科普蔚然成风,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受到中国科协、省市领导的多次肯定。
五年来,全市累计组织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活动万余场,不断掀起科普热潮。其中,举办“科技自立自强 科普惠及民生”建党百年武汉市科普大赛,5万余人积极参与;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560余场,服务延伸至武汉都市圈及其他地市;打造“江城科学讲堂”电视栏目,制作《少年对话院士》等系列专题节目200余期,影响深远;充实“江城科普读库”,出版原创科普图书50余册;改版升级“江城科普一张图”小程序,开展“江城科普智慧行”活动30余场;在武汉轨道交通开通“江城科普快车”30余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展,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武汉科技馆通过自主策展、联合办展、招标引进等方式举办内涵丰富的主题展览,五年间累计接待观众逾500万人次,举办高质量专题展览20余场。
五年来,武汉市科协认定命名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36家,建设科普示范单位365个,成立了武汉市乡村振兴特色科普基地联盟,推进“产业+旅游+科普”的科普模式。
截至2022年底,武汉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8.1%,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武汉市科协指导洪山、江夏等6个区成功创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
借助行业“最强大脑”
院士专家助推企业科技创新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站专家唐霞辉教授展示半导体激光器
搭平台聚才引智,武汉市科协积极推动院士专家和科技型企业深度合作,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铁四院是我选择的唯一一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因为这里有铁路真正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成果转化不再是一个头疼的事情。”在武汉市科协的牵线搭桥下,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入驻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攻关科技“短板”,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推广运用到沿江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为我国高铁建设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武汉市科协积极搭建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先后推动新建21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21位两院院士,推动32家院士工作站续签新一轮合作,院士工作站建站领域涵盖了推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全部重点产业领域。
一批批科技领军人才集聚武汉,一批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在汉攻克,一批批院士专家高端科技成果在汉展示,院士工作站为企业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科技难题攻关、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了高端智力支撑,为引领武汉市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院士工作站已成为武汉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
继“院士工作站”之后,武汉市科协启动实施“专家科创工作站”建设,搭建高端创新平台,加速企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出一条凝聚高端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2022年4月,武汉锐科激光专家科创工作站成立,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唐霞辉教授等团队的引领下,公司成功申报了湖北省2022年度重点研发计划“蓝光半导体激光泵浦可见光激光器研究与应用”,创新研制出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建站以来,锐科激光依托工作站平台申请专利48项、授权专利30项,获“红光奖”第五届激光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单模块20kW光纤激光器”等关键核心技术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截至目前,武汉市科协累计认定建设专家工作站60家,助力企业引进高层次专家65位及团队人才340余位,合作承担科技项目145项。两批专家科创工作站累计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41项,开发新产品97个,获得授权专利397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31项(国家级26项,省级63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84项。专家科创工作站已成为武汉市科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口和特色品牌。
高水平学术论坛
助力武汉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五年来,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武汉重大科技需求领域,武汉市科协搭建起跨学科、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将学术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支持举办环境腐蚀规律与防护科学发展前沿高端学术研讨会、“绿色智能制造与再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超快光学与激光智能制造高端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180余场。
武汉医学会从2019年开始承办“世界大健康院士论坛”,每届均有多名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汇聚武汉,一场场激情澎湃的“头脑风暴”影响全国。“2022年世界大健康院士论坛”首次在“云端”举行,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在内的6位国内外院士共论当下热点问题、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论坛在21个平台同步播放,全网观看量超千万人次。“世界大健康院士论坛”已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武汉市科协还支持举办了第32届软件可靠性工程国际会议、第49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第十届新生病毒性疾病控制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资助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的第22届国际复合材料与结构会议,提升了武汉学术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
武汉市科学年会品牌历久弥新,武汉市科协五年来举办了3届武汉市科学年会,其中第八届科学年会被升格为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40位“两院”院士在汉聚首,共商武汉科技创新大计;武汉市第九届科学年会将主会场与第四届IEEE能源互联网与能源系统集成国际会议相结合,舒印彪、李德仁等院士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逾千人参加会议;武汉市第十届科学年会围绕“智能制造 自立自强”主题,邀请李德仁、尤政、姜德生三位行业院士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分享前沿科技动态,为推动“武汉制造”向“武汉智造”“武汉创造”跃升,提供有效指导和智力支持。
汇智聚能创未来
科学支撑武汉重大战略决策
五年来,围绕武汉市全局性重大战略决策和重点产业发展,武汉市科协积极承(协)办院士专家决策咨询会,组织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座谈会等活动近30场,诚邀200余位院士专家为武汉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咨政建言、献计献策,为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定位、规划布局及政策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科技问题,武汉市科协于五年间组织150余位院士领衔或参与战略性、前瞻性咨询研究项目60项,形成咨询研究成果近100篇,20余篇建议获省、市领导批示,50余篇建议被采用。《武汉北斗产业发展格局与政策的战略研究》获评中国工程院亮点项目;《加快无人机产业生态建设、开辟发展低空经济新领域》提出在低空经济以及无人机产业的新领域、新赛道上抢占先机的建议;《关于促进湖北武汉遥感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在武汉市获批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就如何推动湖北武汉遥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守护一汪清水、打造武汉城市圈幸福河湖新典范——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市水污染综合防治的若干建议》为武汉市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科技智慧……这些建议为武汉市光电子、高端装备、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端智力支持。
除了汇聚院士智慧,武汉市科协还积极动员更多科技工作者和研究团队参与建言献策,每年征集科技智库选题,开展立项课题研究。五年来,累计开展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130余项,30余篇建议获国家、省、市领导批示,《关于应用5G技术,推进我市“城市大脑”建设的建议》等60余篇研究成果被采用,多项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相关文件和专项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
下一步,武汉市科协将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科协事业发展,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引领武汉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好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汉篇章汇聚磅礴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