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江城科学讲堂》栏目之“少年对话院士”活动走进青山区红钢城小学,“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已逝)与“10后”小学生对话
陈孝平院士、桂建芳院士领衔两家院士科普工作室联手媒体开展科普活动
当蜚声世界的院士解答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科学问题;当科普场馆内好戏连台,成为观众参观“打卡”的热门选择;当农业专家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百姓新农技……你会发现,武汉市民眼中的“神秘”科学竟如此亲切。截至2022年底,武汉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8.1%,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相较2018年底提升了4.6%。五年回眸,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市科协明确职责定位,打好科普组合拳,搭平台、聚资源、创品牌,汇聚多方力量,持续增强城市科普能力,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江城科普智慧行科普研学活动
近年来,市科协认真履行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牵头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研究制订了《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组织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工作,协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展。印发《市科协学习宣传贯彻<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工作方案》,引导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院士领衔 科普供给量质齐升
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手把手科普农技知识
9月中旬,一场《时间与原子钟》的精彩科普报告在水果湖一小举行。当150余名同学齐声诵读“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时,来自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的授课专家笑了。这是2023年“全国科普日”期间,他们为武昌区带来的第16场高品质科普报告。
从2020年8月市科协在全国率先成立以陈孝平院士领衔命名的健康科普工作室,到2022年11月徐红星院士科学与人文科普工作室揭牌,武汉市目前已成立了陈孝平、桂建芳、刘经南、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等7个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在遵循“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原则下,路越走越宽,或院士们亲上讲台,或团队成员精心开讲,聚焦生命健康、自然教育、信息通信、农业农村、精密测量、智能制造、科学与人文等领域,共吸纳院士23名、专家团队成员752名,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触达人群超3亿人次。
与此同时,武汉各大城区均纷纷开展了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云课堂、科普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与“院士科普工作室”互为呼应,蔚为壮观,使“江城科普”氛围极具特色,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受到中国科协、省市领导的多次肯定。其中,院士科普的武汉模式被多家国家级权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今年8月召开的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谈会上,陈孝平等7名院士联名发起倡议,科学家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号召科技工作者深入推进科学普及事业,大力传承科学报国光荣传统,把所学回报社会,把科学交给人民,将科普工作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让人民群众共享科技进步成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智慧和力量。
擦亮品牌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市民在江城科普快车上扫码参与科普答题
2021年11月,在“建党百年”武汉市科学普及大赛上,不同年龄段选手同台竞技,科普知识问答点亮江城市民的科普热情。他们在舞台上积极答题,生动阐述,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视听盛宴。这是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五年来累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1000余场次中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激活科普浓厚氛围,市科协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水平,广泛开展主题多样、全民参与、群众喜爱的科普活动,满足广大市民日益丰富的多层次科普需求。江城科学讲堂、江城科普读库、江城科普一张图、江城科普智慧行、江城科普快车等品牌活动的效应得到强化。
“宇宙这么广大,奥秘无穷,我们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员。”科普龙头阵地武汉科技馆的云尚课堂、云尚探究、科普剧……一个个精心策划的系列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一座座神奇的世界宝库。
武昌南湖社区的科普大学、江岸百步亭社区、洪山展教联盟、硚口的社区科技场馆……武汉各个区的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多次受到中国科协领导的调研。
“科普快车坐一坐,科学互动乐一乐。”2019年10月军运会的国防教育科普专列、2020年4月“致敬大武汉”抗疫专列、2021年7月的“中国科技成就”专列、2022年9月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科创号”专列……奔跑在地铁1、2号线的江城科普快车,让三镇市民边乘车,边在扫码答题领红包中掌握各种科学知识。
由市科协、市教育局主办的“少年对话院士”成为孩子们面对面和大科学家交流的良机。为孩子们讲解前沿科技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院士们倾情倾力。2023年首场活动,桂建芳院士深情地寄语:“我想和同学们分享三点人生感悟,珍惜机遇、笨鸟先飞是成长的关键,持之以恒、执着拓新是科研成就产生的路径,豁达奉献、奖掖后学是快乐幸福的源泉。”迄今为止,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惠及武汉各城区,并延伸至“1+8”城市圈乃至其他省市,累计举办各类科普讲座560余场,为广大青少年播下科学的种子。
改版升级“江城科普一张图”微信小程序,既为广大群众了解参与科普活动提供了优质窗口和高效平台,又积极推进“产业+科普”模式,为武汉市乡村振兴特色科普基地联盟提供支撑。
五年来,广泛开展科普典型遴选和宣传活动,在全市科协系统遴选“十佳科技志愿者”“十佳科普教育基地”“十佳科普特色活动”和“十佳科普读物”等为武汉市科普典型“四个十佳”,有力的壮大了科普基地、科普队伍的建设。
平战结合 科普能力全面增强
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考验和提升着市科协的应急科普能力,除第一时间发布《市科协关于迅速开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普宣传活动的通知》外,制定了《武汉市科协关于组织开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方案》。
根据疫情的进展,市科协进行科学调度:第一时间请疾控专家开设专栏、制作视频资料、张贴科普挂图、发放科普读本;与媒体加强合作,一方面利用各路媒体矩阵平台,开辟应急科普网络科普知识竞答,一方面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市民心理恐慌。组织包括科协系统在内的科技志愿者开展各种惠民服务,帮助市民科学应对这场灾难。
数据表明,科学防控期间,市科协累计推送各类报道800余篇次,推送应急科普知识5000余篇次,为武汉保卫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科协智慧和力量。其中79篇《武汉科协人的“战疫”日记》被中国科协官网推送,央视《点赞中国》栏目专题制作播出《致敬武汉科协人》节目。
如今的武汉,是全民科普的舞台。截至目前,市科协择优资助特色科普教育基地30家,着力打造武汉科技馆成为两江四岸游客打卡点及科普龙头基地,为了进一步挖掘家门口的科普资源,加大科普资源集成力度,武汉市打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40余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近70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36家。建设市级科普示范单位365个,其中科普惠民社区218个、特色科普基地(村)82个、科普教育学校65所。每年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基层科普能力提升项目,五年来,累计为基层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指导洪山、江夏、江岸、武昌、东西湖、黄陂等区成功创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
记者:丁莹
摄影:刘炼 肖凯
通讯员:吴宇明 胡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