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入站院士高宗余考察指导工程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首创的大型电机“无磁装配—整体充退磁技术”在20MW级永磁风力发电机上获得成功
举办高端学术交流和院士咨询,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企业把脉和解决难题,荟萃科技人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汉市科协坚持科技、人才、创新战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武汉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着属于武汉科协人的智慧和力量。
牵线搭桥 为企业引进“最强大脑”
武汉磐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工作者正在测试电源样机的稳定性
推动院士专家与科技型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五年来,先后推动新建院士工作站21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1位,推动32家建站单位续签新一轮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建站领域涉及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工作站的设立进一步加速企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华工科技、铁四院、中铁大桥局等院士站在大功率激光三维切割高端装备、高铁大跨度桥梁铺设无砟轨道及大跨度并行桥梁抗风、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等领域实现系列核心技术突破,打造“硬核”科技力量,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创新研发“大输量深层污水隧道建设及安全运行关键技术”并应用于大东湖深隧示范项目,为武汉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我们能成功研制出蓝光半导体激光器,离不开唐教授团队的支持与帮助。”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专家科创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4月,武汉锐科激光专家科创工作站成立,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唐霞辉教授等团队。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公司成功申报了湖北省2022年度重点研发计划“蓝光半导体激光泵浦可见光激光器研究与应用”,创新研制出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建站以来,锐科激光依托工作站平台申请专利48项,授权专利30项,获国内激光行业标志性奖项——“红光奖”第五届激光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第3位),“单模块20kW光纤激光器”等关键核心技术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助力我国在激光制造领域解决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其牵头组建的湖北省光纤激光器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获评湖北省优秀新型研发机构。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武汉加快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自2021年起,市科协组织实施了专家科创工作站建设,每年集中择优认定专家科创工作站20家,目前全市累计认定专家科创工作站60家,柔性引入行业专家65位,引入行业人才340余位。
据统计,截止到2023年6月,前两批工作站累计开展重大决策咨询141次,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41项,开发新产品97个,申请专利532项,获得授权专利397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57项。如武汉中海庭依托武汉大学共建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等2项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企业顺利通过“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武汉依讯北斗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技术研究中心唐卫明教授团队助力下,突破高精度定位及 GNSS组合导航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精准农业、应急监测、海洋测绘等行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项荣誉;武汉必盈生物依托专家站联合开展了医用外固定即时3D打印系统研发,率先将该技术应用到骨科领域,相关项目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增材制造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公司获评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汇才纳智 增强发展动力
武汉市第十届科学年会上,姜德生院士作主旨报告
摄影刘炼
五年来,武汉市科协围绕我市重大科技需求,搭建起层次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将学术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为区域创新发展增强动力。
做好品牌培育,提高学术交流层次。武汉市科学年会品牌历久弥新,5年来举办3届武汉市科学年会,其中第八届科学年会被升格为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40位“两院”院士在汉聚首,共商武汉科技创新大计;武汉市第九届科学年会将主会场与第四届IEEE能源互联网与能源系统集成国际会议相结合,舒印彪、李德仁等院士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电力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代表约千人参加会议;武汉市第十届科学年会围绕“智能制造 自立自强”主题,邀请三位行业院士李德仁、尤政、姜德生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分享前沿科技动态,为推动“武汉制造”向“武汉智造”、“武汉创造”跃升,提供有效指导和智力支持。五年共支持市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在汉高校科协、企事业科协等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80余场,资助30余场在汉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多学科跨领域交流平台。
搭建立体平台,促进科技人文交流。在市科协组织下,“科创中国”产学融合会议·2021中国“双碳”高峰论坛、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2023年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等科技交流活动次第举办,“绿色智能制造与再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2022年超快光学与激光智能制造高端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长江药学之路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频频“上演”。市科协还吸引海外高端创新要素向我市加速集聚,成立了四家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湖北(武汉)工作基地人才离岸工作联络站,为海外科技团体、专家学者为国服务搭建平台;大力实施武汉市青年科技朝阳计划,助力50余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托举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强强联合 “智囊”献计科学发展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一行来汉调研
摄影任文
卫星遥感是获取空间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湖北武汉已将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但因面临遥感数据来源匮乏的困难,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提出了促进湖北武汉遥感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为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在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新型智能无人驾驶航空器驱动的低空新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无人机系统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重点,武汉该如何抢抓机遇、抢占高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提出了加快无人机产业生态建设、开辟发展低空经济新领域的建议,为武汉在低空经济及无人机产业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出谋划策……
武汉市已形成“有大事问院士”的工作流程。五年来,武汉市科协强化服务意识,围绕全市全局性重大战略决策和重点产业发展,聚焦武汉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医学影像装备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桥梁建设等重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究。
如何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智囊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市科协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武汉分院设立,并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的指导下,大力支持院士聚焦我市重大需求开展战略咨询项目研究。五年来,围绕武汉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科技问题,150余位院士领衔或参与战略性、前瞻性咨询研究项目60项,形成咨询研究成果近100篇,其中20余篇建议获省市领导批示,50余篇建议被采用,《武汉北斗产业发展格局与政策的战略研究》获评中国工程院亮点项目,为我市光电子、智能制造、遥感等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端智力支撑。
市科协还积极支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研究团队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参与建言献策,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累计开展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130余项。其中,《进一步发挥武汉科教优势,推动武汉区块链高质量发展》等30余篇建议获国家、省市领导批示,60余篇建议被采用,《关于应用5G技术,推进我市“城市大脑”建设的建议》等多项成果作为议题案,为参政议政贡献了科协智慧。
记者:陈映琦
通讯员:彭竹春 曾波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