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是科技创新主力军,也应当是科普主力军。”9月22日,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家孙和平接受了武汉科技报记者采访。
9月19日—20日,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举行,并发出倡议——“共同推进人类科学素质普遍提升”。孙和平院士应邀参会,并向国内外专家分享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在科普模式、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思考与有益尝试。
责任感:有必要帮孩子打开科学之窗
“今天,科技改变世界已成为共识,世界各国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他认为,自然条件好与基础设施完善是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但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也只有高素质劳动者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源动力。
“新加坡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他们重视国民科学素质的培育分不开。”孙院士举例说,早在1965年,新加坡就着手制定了提高国民素质50年规划,尤其重视在中小学中开展良好的道德与科学素养教育,造就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秩序与良好的社会风气。当前,如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居民高质量生活,系统提高普通产业工人和农民文化技术水平,培养更多科学人才,是摆在当前社会面前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孙院士长期从事地球动力学与微小形变的高精度重力信号检测、理论模拟和力学机制解释等研究工作,被业界比喻为地球“脉搏”的捕捉者。前沿科学方面的课题,乍听上去,第一反应会觉得很难懂。就这方面知识,给中小学生们讲课,怎么让孩子们接受,他们能理解吗?对此,孙院士很乐观:“什么是时间、空间、世界、宇宙?孩子们可能不完全懂,但依然会怀着十足的好奇心。”他说,青少年正是培养科学兴趣的阶段,也别低估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在一次科普活动中,有位中学生提问说,如果电梯里电磁波将被屏蔽,那么引力是否也会被屏蔽呢?这让孙院士大为触动:“这是涉及国际前沿的基础科学课题,它说明我们的孩子已经会主动思考了。我衷心希望孩子们能有机会多多接触前沿科学知识,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从小培养科学思维。”
他表示,如果说中学课堂上学习的是人类300年以前的精神文明结晶,大学课堂上学习的是人类100年以前的精神文明结晶,那么,我们现在做科普的一线科学家们就是将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结晶带到学生面前。
“我要做的就是用我之所长带着他们去倾听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所涵盖的精密原子测量、精密分子测量、精密地球测量三大领域,涉及微观的原子尺度、介观分子尺度和宏观地球天文尺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多学科最前沿的科技,让他们在窥见科学一角的同时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2、30年后,这些带着科学萌芽长大的孩子,将成为国之栋梁。”孙院士直言,世界上有很多问题需要科学家去探索,但也有很多问题所包含的科学知识需要科学家去普及,中国科学院是科技创新主力军,也应当是科普主力军,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聚智引智:将前沿科技普及于众
说起做科普,孙院士透露了一个“小秘密”:1973年,他刚高中毕业,回乡参加农村劳动,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时,曾组织开设扫盲班,面向19个生产小队进行扫盲。后来,他还组织开设农民夜校,和几位伙伴一起自编刻印教材,利用当地一所中学放学后的晚上和周末上课,开设数学、语文、水稻小麦生长规律、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专题讲座。
2022年6月,在武汉成立了由武汉市科协、武昌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建,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大力支持的“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在科普工作室成立以后,如何将现有零碎的科普资源进行有组织的体系化建设,如何将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如何让更多的科研、教学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普工作……孙院士经常思考这些问题。自此,他本人和团队共同踏上了一条全新的“聚智引智,将前沿科技普及于众”的探索之路。
工作室成立以来,孙院士不仅身体力行,积极投入科普工作,或参与编写科普书籍,或伏案撰写科普ppt,更是充分发挥所在团队、单位、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影响激励了100余名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加入团队,带着科普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科普精密测量科技前沿成果,惠及受众超过百万。仅在今年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工作室就邀请了35名一线科研人员,为武汉市武昌区、黄石、黄冈等地31所中小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百余场高品质的科普报告。
“和以往不同,现在我们有很多手段进行科普,深受大众喜欢。”孙院士向记者展示了工作室成立以来的很多探索,比如带着科普走进展览馆,登上江城科普快车,设立科普有奖答题竞赛活动等。尤其是以数字化为纽带,用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不仅方便,互动性也很强。但万变不离其宗,初心宗旨不应变,也不会变,核心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众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团队成员相继获得2023 年“湖北省十佳科普达人”“武汉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主编的科普书籍入选 “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等,这也表明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蓝图:以武汉为中心架起科普桥梁
2020年以来,武汉市科协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打造7家院士科普工作室,涉及健康医学、自然教育、信息通信、农业科普、精密测量、智能制造、科学人文等领域。中国科协称之为院士科普的武汉模式。
今年8月,孙和平与陈孝平等其他6家院士科普工作室的领衔院士共同发出倡议,呼吁广大院士和科技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科普事业。“一开始确实没有想到科普工作室的影响力会这么大。”孙院士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已经成为聚智引智,科普对接的平台。目前,他们依托浙江上虞的野外科学观测站成立科普基地,助力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能力提升;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自然博物馆和重庆北碚区科协成立重庆科普工作室,指导地方科普队伍建设与科普活动的开展,重点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
工作室的计划是以武汉为中心,积极拓展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渠道,统筹规划、共享高端资源,进一步架起连接地方、行业与社会大众的桥梁。孙院士饱含深情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支持,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来完成,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科普工作中,大家一起努力,在实现强国梦的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张宇驰 丁砚怡君
通讯员:吴宇明 胡子君 邓明莉 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