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和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进行实地察看并听取各个科普工作室汇报工作情况。
据悉,自2020年8月27日,全国首个由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在武汉成立。近三年时间里,桂建芳、刘经南、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6位院士,又相继领衔命名了不同类型的院士科普工作室,涉及自然教育、信息通信、农业科普、精密测量、智能制造、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累计吸纳23名院士、数百名行业内专家学者成为科普成员。“院士科普工作室”模式为武汉首创的创新科普模式,是由武汉市科协联合区政府、市属学会、高校、企业及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责任单位等共建共管。
“作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是一种责任,科学家的前沿创新成果也需要和公众做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认为,做好科普并非易事,为了把精密测量这个“冷门学科”讲解得“接地气”,他着实花了不少功夫,并呼吁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普队伍之中。王挺对该工作室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在院士专家领衔科普、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等方面下了大力气,特别是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重庆科普工作室的成立,是一次“跳出地域限制、在重庆开花结果”的关于院士科普工作室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
来到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记者了解到,该工作室已举办57场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围绕农作物转基因、外来入侵生物等社会热点,发布农业视频700多条、图文报道共800余篇,线上线下总计覆盖人群超亿人次;跨界联合,开展4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房县行”共助力21名院士和200多名专家支持房县建设,促成企业签订投资与技术合作协议37项、吸引投资超80亿元;构建“数字江豚”宣传媒体矩阵,直播“江豚分娩”活动,吸引2.2亿网民参与活动。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坚持理念先行做好“功能+”、注重科学趣味做好“内容+”、打造品牌效应做好“视频+”三条途径,累计策划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近250场,还深度参与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组织自然童诗、自然笔记作品征集活动。王挺认为,该工作室一方面给予院士走进基层,传播科学家精神,释放科学家情怀的机会;一方面通过院士的科学熏陶,让青少年了解、掌握科学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持之以恒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