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建设,树立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典范,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为推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开展2023年度武汉“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为此武汉科技报开设专栏“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深入挖掘报道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充分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
刘续:用数字化赋能勘察给大地“诊脉”
“点开手机APP‘易勘通’,能实时对勘察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部署、现场作业、项目监管、数据分析、资料整理和成果归档等工作一目了然。”4月19日,在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岩土”产品研发负责人刘续正带领着他的团队一起查看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三期2标段工程勘察(2站2区间)的项目情况。
十年坚守一线筑牢地基
“岩土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大地的土壤、岩石搞清楚,给大地上建设的地铁、桥梁等筑牢地基。”扎根一线十年的刘续这样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
刘续,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2013年6月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同年7月进入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他从项目做起,从基层做起,先后参与了武汉园博园堆山工程、福建罗源宝钢德胜地基处理、南京金牛湖野生动物园王国等一大批省级重点项目。
据悉,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项目是将原有地形地貌与废弃采矿宕口建设相结合,打造野生动物“天然”笼舍。“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项目中有个采石坑,类似于凹槽的形状,坑深有80多米,坑口到坑底是狭长型,岩石还带有倾斜面,会随着雨水冲刷落下来,坑中岩石结构非常复杂。”刘续回忆,在现场边勘察、边设计、边监测、边指导施工,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让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当时最频繁的时候,我每周都要从武汉去南京检查项目的施工进展情况。”
正是这种扎根一线、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他积累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18年顺利取得了全国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202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
让岩土勘察更“智慧”
“2016年4月公司委派至兰州新区参与地下管廊勘察项目,因黄土具有极强的湿陷性,遇水发生湿陷后产生不均匀沉降对构筑物造成破坏,因此前期通过勘察查清沿线的地质条件非常重要。”刘续回忆,当时整个项目规划有25条管廊,每条线路有3到5公里,“相隔80米就要打个钻孔,每条线路由1个人负责。”
刘续解释道,岩土设计的参数都是通过勘察获得的,通过在指定位置钻孔,察看地层情况,将获得的岩芯送到实验室,获取其力学参数,从而对项目的地下情况了如指掌。“但是传统的勘察参与者无法实现协同作业,信息传递不便,工作效率低下,也无法实现远程监管,而分包素质参差不齐,会影响第一手数据的准确性。”
于是,刘续萌生了开展勘察信息化研究的想法,于是向公司申请科研课题,组建研发团队,经过不断地探索,最终在一年内完成“易勘通”产品的开发。它是针对勘察外业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全过程实现无纸化办公,通过信息化采集,可以让每条数据记录人员、时间和位置等信息,可做到问题追溯,以此提升原始数据的质量。
经过一年多不断的培训和指导,易勘通逐渐在公司勘察项目中推广应用,“目前应用了750项目勘察项目,钻孔数量达11万个。”
勘察“神器”助力项目高效复工
2020年2月19日,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标邯郸某钢铁企业的详勘项目。但项目复工复产后,勘察工作面临人手不足,特别是武汉技术人员无法及时到位的难题,对此,“易勘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前编录人员都是通过纸质版手写输入数据,一个人只能负责一两台机械设备,易勘通APP实现了信息通过手机端实时输入,一个人可以负责多台机械设备,减少了人群聚集。”刘续回忆,通过把现场实时数据传回武汉本部,解决了武汉本部专家不能到现场的难题,且专家意见可及时反馈到现场,实现千里之外的技术成员线上协同办公,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如果按照传统方式,邯郸某企业的详勘项目至少需要6名现场管理人员,而在易勘通APP的协作下,现在仅需3名人员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刘续表示,现在他带领团队陆续开发了“数勘通-勘察成果数字化交付平台”,“智勘通-勘察成果智能生成平台”等平台,实现了勘察资料加工、成果交付、施工应用等全过程数字化。同时不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除数字产品技术转让外,还承接了 “武钢基地地质数字化建设项目”。
“目前,我们的数字化产品为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等2000余项目实现了数字化。”刘续表示,未来,将在智慧岩土等领域深耕不辍,坚持绿色引领、智慧赋能,为企业、客户及行业发展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