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航空航天领域转型的“大桥良医”——王翔 - -
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 | 从航空航天领域转型的“大桥良医”——王翔

发布日期:2023/5/4 13:13:38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建设,树立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典范,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为推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开展2023年度武汉“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为此武汉科技报开设专栏“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深入挖掘报道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充分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


      武汉被称为桥梁之都,桥梁既是特色,也肩负举足轻重的发展重任,其设计、安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4月24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第四研究所所长王翔。
      作为大桥的“医生”,他先后主持了10余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提高处于交通命脉核心位置的特大跨度桥梁的健康诊断和安全保障水平。


入主流上大舞台

2010年7月,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力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后,王翔一度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同窗好友大都选择留京工作,自己该去哪里?
      “我也曾心动留在繁荣富足的北京,和同窗留在同一个地方,似乎温暖也多了一分。”王翔告诉记者。但校园多处主干道上飘着的“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入主流上大舞台”横幅标语,让他的心又悸动起来。
      最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来自湖南岳阳的王翔想到在武汉中铁大桥局的学长前辈,带着行李直奔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决心在这里书写心中的“主流”和“大舞台”。
      刚进入公司,王翔对桥梁动态位移图像识别测试技术进行攻关。一般桥梁现场测试在凌晨进行,体力消耗大,有时又见不到确定性的研究成果,心理备受煎熬,这些都成为他积累的人生能量和财富。
      2011年冬,王翔去杭州钱塘江二桥做现场检测试验,为了兼顾多个测点工况,需要在箱梁中穿越全桥多次。冬日凌晨,他穿着羽绒服弓着身子在变截面箱梁中穿梭数公里,汗水浸湿了身上的冬衣都没有察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大量理论分析和反复现场试验后,他开发出了一套完备的结构动态位移监测系统,该项技术在大量大跨度桥梁和高速铁路上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获得系列科技进步奖。这一技术成果的取得,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在桥梁科研之路的自信心和决心。


大放异彩的“探索者”

      研究图像识别技术后,王翔又投入到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的研制中。经过项目的历练和积累,他逐渐开始掌握了从事科技创新的范式和流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一项技术从实验室模拟试验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中间有很大一个门槛,现场才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王翔笃定地说道。研究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的过程中,他去市场上买了铁管模拟斜拉索,家里做实验时效果很好,可一到现场,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
      第一次带着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去沈阳公和桥现场开展试验的情况很难忘。王翔说,机器人在桥上走着走着就“歪”了,走着走着又“失联”了。他只能带着团队一遍又一遍测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刚开始机器人一上桥两边可能会不停摇摆,我们就在它的两侧各挂一条大绳子,哪边歪了就拽一下,一边试验,一边进行优化完善。”
      经历6年多无数个版本的实验室原理性试验和5个版本的成型产品试验,他们终于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桥梁缆索检测、评估和维护装备,被命名为“探索者——桥梁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2017年9月,王翔负责参加了湖北省企业团工委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中国中铁青年创新创意大赛,“桥梁拉索检测机器人研发及应用”项目均以第一名的成绩斩获金奖,获得了业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问世以来,“探索者”机器人在100余座跨江、跨海大桥工程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目前最新的第六代产品已成功在舟山跨海集群桥、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等桥梁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持续助力中国“大桥名片”走向世界。


用科技为桥梁“把脉”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面积约500平的研究平台上,展示了王翔大大小小参与研发的十余项科研成果。
      “这个平台主要是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诊断桥梁的隐蔽损伤和病害,由此来判断桥梁是不是处于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状态,或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补救。”王翔拿起一个设备给记者看,原来是可以代替人眼的“桥梁动挠度传感器”。
      “一般我们眼睛看到目标在动,就可以估计它大概动了多少。但人的眼睛是无法进行定量计算的,所以我们现在用这个摄像头替代,去观察桥梁。”王翔一手托着摄像头,一边告诉记者。“车辆经过以后,桥往下移动了多少,具体变形了多少。我在这个相机外面安装了电路板,能够把图像信息实时处理和计算,输出的就是变化的数据,不再是单纯的照片。”
      从肉眼观测,到照片记录,再到如今通过图像实时转化为数据,眼前这样一个小巧的传感器,握在手里的重量很轻,但正是这样一个“小成果”却能发挥“大作用”!它不仅让桥梁检测效率快速提升,也让结果更加准确。
      13年来,王翔作为负责人陆续研制了高速铁路高精度位移沉降自动实时监测技术、索力监测雷达、梁底检测机器人等系列桥梁智能检测、监测技术及装备,为大跨度桥梁和高速铁路桥梁提供了高效、高精度的健康状况诊断与评估技术。他曾先后荣获“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中铁向上向善好青年”“茅以升铁道工程师”等多项荣誉,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武汉英才”计划培育专项。
      “做科研的人必须要勇敢地去克服一个又一个问题,当不知道这个研究是否可行时,要有继续钻研的勇气。尤其是明明知道这个研究可能会失败时,更要有继续付出的勇气。而一旦认定这条路是对的,你必须要有坚持‘己见’的勇气。”王翔说。

Copyright ©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