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由江岸区科协主办、武汉科技报承办的2023年“践行党的二十大 科普点亮美好生活”主题活动顺利开展,来自球场街道的50名科普工作者走进黄陂区科普教育基地考察学习。
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位于黄陂区木兰湖畔,目前坐落着13栋按照原生态的建造理念进行复原设计并实行永久保护的明清古民居。走进博物馆园区,风格各异的建筑映入眼帘,整个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开阔敞亮,这里既有半部世家(宋太祖旁系后裔)的民居,又有出过许多才子的廖氏官堂,以及阳新、通山,枣阳、崇阳等地搬迁而来的古民居、宗祠会馆。
“无雕不成屋,有雕斯为贵,这里的建筑门楣窗户都有精美雕花,古人对家真的很看重,费尽心思做到赏心悦目又有寓意,我们应该多些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来自球场街道的李珂在参观完后感叹道。
下午,科普工作者一行来到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隔壁的湖北省考古博物馆。作为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该馆以考古的视角解读出土文物,在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内,收藏有湖北省200余处遗址考古出土的文物标本2万余件,以实物、图片勾勒出中国考古和湖北考古的发展脉络,展示了荆楚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科普工作者一行依次参观了“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长江文明展(数字)”和“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多媒体)”四个展室,馆内大量具有明确时代特征的成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让人震撼,原来人类自远古就开始了追求艺术之美的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文物保护项目,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也在中国考古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馆内“世纪工程——三峡考古湖北成果展”分为“大江之中”“巴楚之地”“千年走廊”三个部分,选取陶、瓷、铜器及石刻拓片近百件,概要介绍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巴楚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后的文化面貌,并通过丰富的考古成果,展示这一区域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留存的浓墨与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