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地球上,如何能‘离开地球’进行对地观测,是过去100年里,全世界重大研究成果之一。”在2月28日举行的武汉市第十届科学年会开幕式暨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市科协主席、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说,目前国内外源源不断发射着对地观测的遥感卫星,遥感技术是当今世界强国激烈竞争的科技前沿领域。
会上,李德仁院士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以《论中国遥感对天对地观测的智能化》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以中国航天的使命和任务为背景,介绍了国际上七大遥感卫星系列以及我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组成;从对天观测智能化和对地观测智能化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遥感卫星对天对地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具体应用中取得的显著成果;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强调了通导遥一体化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的必要性,及其在星上在轨处理、重大灾害应急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目前,我们的卫星已经可以在轨做智能处理,将人工智能的软件和相应硬件放到天上。”会上,李德仁自豪地介绍,早在2019年3月21日,我国在湄公河流域进行森林火点在轨处理自主识别星地同步试验,火点信息在轨提取耗时2.02s,从相机拍摄到地面终端接收短报文消息仅耗时13秒,完成火灾预警。
“今后遥感技术将服务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大众民生,也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李德仁院士在会上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他呼吁,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按照“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定位,产出一批原创性、战略性、集成性成果,推动我国对天对地观测的智能化水平,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