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工作成效
1、科技场馆等科普主阵地发挥作用明显。我市科教资源密集,科技场馆遍布武汉三镇,除武汉科技馆外,还有各类小型科技场馆50余个,纳入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管理的市直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自然科学类科普场馆约30个,同时还认定命名了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30余个,基本形成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现代科普展教体系,较好地发挥了科普主阵地作用,促进了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市科协高度重视科技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和整合科普资源优势,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同时,市科协全还力推进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心建设。坚持新老馆错位发展,以“国内首创、国际一流”为建设目标,以展示创新成果、传播创新方法、激发创新意识、聚焦创新实践为建设理念,加快推进科技馆老馆维修改造暨市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心建设,将中心打造成展、教、研、赛一体的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创新理念实践平台、创新赛事活动平台以及创新教育交流平台。
2、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形成,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取得实效,东湖科学城启动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取得初步成效,协同各区(开发区)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双创”打造、“双碳”战略等不同角度,扎实推进创新街区、创新楼宇建设,全市共布局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63个。编制发布武汉市创新地图,紧扣产业地图,研制创新地图,为促进全市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和抓手。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出台专项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开放共享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7个湖北实验室现已全面进入实体运行,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积极争创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控制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即将批复。
3、加快推进航天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调研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及行云卫星科技园、航天文体中心,召开航天产业集群建设现场推进会,积极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市政府组建全市航天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和重大项目招商。专题研究武汉卫星遥感产业发展工作,邀请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龚健雅建言献策。2022年3月,市政府印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航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市航天产业发展。在强化空间布局方面,打造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临空港经开区、东湖高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的全市航天产业“一核两区多园”;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方面,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在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在汉发展和构建航天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为重点,夯实我市航天产业发展基础。鼓励企事业单位面向航天产业创新需求,围绕技术测试认证、真实性检验、仿真实验、空间环境建模等建设中小企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他类型公共服务平台。
二、下步工作打算
近几年我国在空天领域进步飞速,科学家们通过对深空探测技术的突破和手段的更新,对许多未知领域的探索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武汉长江新城或者在未来科技城建设武汉太空馆,犹如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与空天领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开展科普教育、宣传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与阵地,很有必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注支持。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
1、持续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我们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创新科学文化公共服务机制,着力推进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建设,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等科普资源的开放开发,切实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2、推进众创孵化载体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科技众创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鼓励多元主体新建专业型众创孵化载体。推进现有众创孵化载体专业化升级,包括引导有条件的综合型载体向专业型转变。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大学生等各类主体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青桐汇、创客汇等高水平赛事活动。高标准推进湖北实验室实体化、独立化运行,引导实验室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支持实验室建团队、建基地、建平台、出成果,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
3、探索空天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我市现有直属高校4所,包括2所本科高校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2所高职院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目前尚未开设空天科技相关专业和课程。将继续支持市属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待时机成熟时,探索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