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由武汉市科协主办,武汉医学会、武汉教育电视台承办的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暨《江城科学讲堂》栏目“少年对话院士”活动走进新洲区一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为近百名高中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讲述“从医之路”的经历,教导学生们要学会立德树人。榜样的力量无声却有力,精彩的讲座在部分立志学医的学生们心中播洒了一颗颗梦想的种子。
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组织人事部部长马华,科普部部长彭竹春,新洲区委常委、副区长陈晓红,新洲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蔡金莲,新洲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顺斋等出席活动。
“既要经得起挫折,也要经得起失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整很重要。”讲座上,陈院士平静地向学生们讲述自己从医生涯的故事:从“赤脚医生”干起,第一次因不知道阿托品的小儿用量遇到过“医闹”但他并没有躲避而是以心换心,迎难而上;一例成功的阑尾手术决定了他的外科生涯;“13”在老外眼中不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但于他却有着特别的意义——1970年9月13日大学入学报到;1979年9月13日研究生入学报到;2015年11月13日被全票选为院士……
另外,陈院士在向同学们普及我国肝胆胰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时,充满自豪地说中国外科手术的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如巨大肝癌外科治疗比国外早20年……最后介绍以他名字命名的全国首家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时欣慰地说,他很乐意为“健康中国”战略尽自己的努力,目前工作室所开创的网络直播节目《健康科普云课堂》已成为颇受群众欢迎的健康科普栏目。
讲座结束后,陈孝平院士、武汉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菊芬共同为新洲一中学生代表赠书。李菊芬表示,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健康有我”系列主题活动接下来还会走进企业、乡村,与大学生、企业家、村医面对面对话,希望陈院士的励志人生能给学生们带来启迪,并号召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医学队伍,为健康中国、健康武汉的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传承医者之光——院士学生对话现场
陈院士的讲座受到新洲区一中学老师和学子们的热捧,纷纷举手示问。其中几位家里有医生的学子表示,将向陈院士学习,今后也要从医。另有一位刚通过高考的女学生还表示自己已经填报了学医的志愿。
学生:请问陈院士,您认为从事医学研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与素养?
陈孝平:医学研究是一项耗时、耗心力的工作,从事医学研究不能计较时间的付出、要有爱心、有耐心,这对于做好医学研究工作尤为重要。
学生:请问治病救人给您带来的最大快乐是什么?
陈孝平:治病救人给我带来的最大快乐就是看到病人满脸忧愁地来,高高兴兴地走,作为一名医生,治好病人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学生:面对眼前濒危的生命以及手术台前站立七八个小时高强度的手术,请问您有心理障碍吗?如果有,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陈孝平:有心理障碍是难免的,但是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也不能在医学研究这条路上走的太远。其实如果真的投入到治病救人当中,就会心无旁骛地想着如何才能治好病人,也就不会其他的心思。
学生:学医是很艰难的,请问您在学医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陈孝平:我的困难在于我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好的基础,我之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我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努力弥补我的差距,认准一条路持之以恒地努力、有勇气克服学医道路上的困难,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学医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当医生很忙,大多数医生都没有什么时间陪伴家人,请问您是如何协调工作与家庭的?
陈孝平:曾有人说,外科医生的夫人相当于半个寡妇,外科医生几乎没什么时间陪伴家人,而职业特点决定了不得不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去救治病人,因为病人不可能说你下班了病就好了,所以与家人沟通,得到家人的理解很关键,或许一开始不会被理解,但最终他们会理解的。譬如我的两个女儿一开始就有点不理解我。
学生:如果我想选择医学专业,那么我该如何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
陈孝平:大学生活的规划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重要的是在规划好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健康,学习与健康同等重要,二者同时都要兼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