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院士中心

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走进同济医学院 院士专家对话青年学子:传承先辈大医精神

发布日期:2022/6/23 10:57:35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6月22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首个移动工作室落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通过接长“手臂”,将健康科普宣教延伸至医学高校,合力为全民健康赋能。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医学会会长陈孝平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专题讲座,会同中国工程院马丁院士、邬堂春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陈建国和学子们面对面对话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滨出席活动。活动由武汉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菊芬主持。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家不光要做专家,还要做好健康宣传员。”陈建国说,近两年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通过健康科普全媒体传播平台将健康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他希望,此次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首个移动工作室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落户后,健康科普教育宣传的受众能更广泛,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建立健康科普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健康科普专业队伍。


      “科学要普及,医学要传承,把科普做好的难度有时候并不低于做科研。”郑华表示,近两年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坚持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原则,凝聚了百名在汉知名医学专家组成科普团队,邀请数10位医学大家做客健康科普云课堂,普及健康知识,足迹遍布武汉三镇,已逐步成为广大公众喜爱和肯定的健康科普教育品牌。她说,成立移动健康科普工作室并启动系列活动意义重大,希望各位青年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负起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以院士为榜样,脚踏实地,踔厉风发,做好医学研究和健康科普的传承。


      王滨表示,希望陈孝平院士继续带领工作室专家团队,一如既往地推进健康促进与教育事业发展;希望同济医学院依托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强大的专家力量、医疗能力和水平,培育卓越医学人才,引领推动武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希望广大同济学子不负韶华、刻苦学习,厚植高尚品德、涵养家国情怀,继承和发扬院士科学家精神,始终与国家发展同行,努力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类身心健康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随后,与会嘉宾为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揭牌。




      “裘法祖院士勉励同济青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您作为裘老的学生,您觉得我们当代青年医学生应该如何传承好这样的精神?”“全民健康不仅仅包括医疗,还包括健康法治、预防医学、健康信息化等等,作为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应该怎么发挥作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了医道传承、科研学习、就业选择等诸方面存在的困惑和疑问。针对同学们视角多样的问题,院士专家们给予了细致、全面地解答,并鼓励大家传承先辈大医精神,加强基础专业知识学习,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身心健康努力奋斗。


      提问环节结束后,嘉宾向现场学生代表赠送武汉医学会出版的科普书籍《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
据悉,本次活动是陈孝平院士健康工作室两周年“健康有我”系列活动的首站,未来还将继续深入校园、乡村、企业等地建立移动健康科普阵地,将健康理念传递给更多普通百姓。
院士对话

陈孝平:做学问需要不知足


      面对学子提问“如何继承裘法祖院士的精神?”陈孝平院士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在农村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故事,呼吁青年学子找好学习榜样,寻找自身在学习工作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全心专注医学科学事业,孜孜追求,不断精进。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医学文化的延续与传承。”陈孝平院士说,“大家都说十年磨一剑,但剑磨成了才是成功,而大多数人都是磨不成剑的,但医学研究的进步需要的正是无数医学学者不计较成功,前仆后继的埋头努力。

马丁:开阔视野捕捉“灵光一闪”


      “作为医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把基础打牢,并且开阔自己的视野,坚定方向走下去。”来自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的学生希望马丁院士就医学生如何进行未来规划提出建议,马丁院士微笑作答,他表示学校里很多基础课程是枯燥的,但对大家今后发展来说尤为重要,而实习经历能帮大家清晰选择未来职业方向。马丁院士表示,医学生的成绩不能体现在论文发表上,而要面向人民健康,切实解决国家健康问题。
      马丁院士还建议同学们可以在闲暇之余补充一些医学以外的知识,如航空、军事等,或许可以捕捉到“灵光一闪”的科研启发。

邬堂春:将科研成果变成有传承的文章


      “感觉现在的科研越来越功利化、一味地追求文章,找不到对科研的热情与热爱怎么办?”一名来自公共卫生学院的20级本科的学子犀利发问。“我建议你们多到基层看看,去认识、观察不同的人。”邬堂春说,科研创新的难度不同于应用性科学,基础科研属于在黑暗中摸索,也许努力多年,得到的也是一个错误的结果。然而一旦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了非常难得的实验数据,那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因此对于讲究科研创新的时代,让科研工作者可以潜心做科研,避免科研工作者功利化。  
      “做科研不仅仅是写论文,要将科研成果变成好文章、大文章,要写有传承的文章。”邬堂春说道。

陈建国:有机会到基层支持工作


      “针对学生提出的大家更倾向于读研深造、最后留到大城市,而不是选择去基层做医疗服务”这个问题,陈建国表示,目前医生的培养在分层分类,国家也出台了乡村医生的培养计划,同时国家也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的同学到基层锻炼,为基层老百姓服务。国家也开始考虑,利用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政策导向以及相关的待遇,鼓励刚毕业的同学到基层去看一看,同时也鼓励有经验的医生去支教。随着国家推动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农村条件好转后,医疗考评也会得到保障。

      陈建国“希望同学们要到基层去多看看,你可以不一定在这里工作,但是你要了解基层,要有机会能够到基层去支持工作,助力全民大健康。”


Copyright ©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