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院士中心

院士“跨界”公开课:让生态和个人健康共生

发布日期:2022/6/22 11:33:04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6月21日上午,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共同主办的院士公开课在解放公园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鱼类遗传育种与发育遗传学领域专家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陈孝平以及7位新聘专家代表以“从生态健康到个人健康,人与自然这样和谐共生”为主题,围绕饮食健康、生态保护等问题对话。
      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吴俊勤、副局长柯艳山等出席活动。

      会上,桂建芳院士为2022年工作室新聘专家颁发聘书。陈孝平院士为2022年度大学生自然科普志愿者代表颁发证书。



      郑华在致辞中从站位高、落地实、影响大三个方面肯定了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揭牌成立一年多来取得的成绩。她对持续深入推进院士科普工作室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化认识。二要进一步提质拓面,持续创新。三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共建共荣。她强调,作为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要充分研究“院士”这个词所承载的内涵,爱惜院士名誉,维护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高度和纯洁度。一方面,设计工作时,要有特色,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落实工作时,要有实效,见真功夫。


      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吴俊勤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自然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前不久,武汉刚刚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她希望能借助院士专家的视野和力量,积极拓展武汉自然教育国际交流,向世界讲好绿色武汉故事,让武汉的国际湿地城市名号更响亮。



脑洞大开大咖聊科普
      会上,桂建芳院士和陈孝平院士以及7位新聘专家代表以“从生态健康到个人健康,人与自然这样和谐共生”为主题,围绕医疗防护,饮食健康、生态保护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话。
      “生态健康和个人健康”是当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在科学家眼里,“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是这一切的基础。
      “科学对自然的改造会不会不太自然?听说可以培育出没有肌间刺的鱼,那还能叫做鱼吗?”一名女听众向桂院士抛出一个犀利问题,现场一阵骚动。
      “吃起来特别麻烦的小刺,叫肌间刺。”桂建芳笑着说,作为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不仅要让大家吃到鱼,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吃好鱼,目前他们正在通过基因剪辑等技术手段,尝试找出控制鱼类肌间刺的基因片段,从而寻找到培育出刺少一点的鲫鱼品种的方法。未来很有可能彻底解决鱼刺卡嗓子的问题,而这种改良品种的鱼类发育正常,和正常鲫鱼几乎没有差别。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一个非常古老又值得思索的问题,人类和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共同演化,共同进步,在科技日益更新的社会,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去,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桂建芳说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对自然资源长期有效地运用和爱护,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保护自然是一方面,怎么保护人的健康,这和保护自然健康之间又有怎样的互动联系?过去常说,天灾人祸,天灾讲的就是自然因素和外在因素。”陈孝平说,人的健康长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基因对人的影响很小,大部分都是外来因素影响人类寿命,一般来说,大自然与人类都能和平共存,随着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越来越多,气候异常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况下,出现各种各样的“怪病”也就不奇怪了。他说,“最新研究表明80%以上的疾病都是‘吃’出来的,生活习惯是影响人寿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控制好外在因素,人类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150岁。”

      桂建芳说,像鱼、龟鳖、藻类、海带等生长在水中的动植物是蓝色食品,几乎无污染,蛋白质含量高。现在养殖业发达,长江、汉江十年禁渔保护水生生态环境,而院士专家在自然生态领域能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引导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让未来拥有更好的水环境。


Copyright ©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