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网讯(记者 陈映琦 通讯员 彭竹春)“2020年8月27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2021年4月22日,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成立;2021年5月17日,刘经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成立;2021年6月11日,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成立……”5月7日,在市农科院北部园区举办的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谈会上,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不假思索就谈起四家院士科普工作室成立的时间,她表示武汉市科协还会共建一批院士科普工作室。
据悉,武汉市科协从2020年开始,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院士科普工作室,坚持“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原则,共建了陈孝平、桂建芳、刘经南、邓子新院士4家科普工作室,分别由武汉医学会、武汉林学会、武汉通信学会、武汉农学会承担实施。
大院士躬身 入局“小”科普
作为全国第一位吃螃蟹的人,陈孝平院士的第一堂科普讲座是以“一起读懂身体里的‘肝’”为主题,在“健康科普云课堂”为广大网民普及肝脏疾病的防与治,带领大家科学认识肝脏。“经过一年多发展,云课堂邀请医学大家用大众易于接受的访谈形式,讲解大众关心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知识,实时观看量达5402.2万人次。”武汉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菊芬如是说。
而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院士的“首秀”是与鲫鱼有关的知识,他透露,正在通过基因剪辑等技术手段,尝试找出控制鱼类肌间刺的基因片段,从而寻找到培育出刺少一点的鲫鱼品种的方法。“目前,我们先后开展自然通识课、中小学生自然生态研学等公益活动近百场。”武汉林学会副秘书长李虹表示,下一步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为契机,邀请以院士领衔的11位专家面向公众科普湿地的概念。
刘经南院士希望借助科普工作室的成立,让信息通信领域的科普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社会,也进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为此,武汉通信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波将围绕“智慧助老”主题,开设信息通信科普课程,让老年人学会用手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科普延伸 助力乡村振兴
为期两天的活动,专家们开展了科普讲座、技术咨询、疑难病例会诊、医疗技术协作,挂牌成立房县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心,签订投资或技术合作协议21项、总投资50亿元。
“这是我们首次尝试把科普活动延伸至讲堂外,通过‘乡村振兴院士行’活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乡村振兴。” 座谈会上,武汉农学会秘书长熊恒多发起讨论《关于支持“乡村振兴院士行”活动的建议》,他期望今后院士行活动将走进省内乃至全国更多乡村,为乡村振兴助力。
“四家院士科普工作室已有14位院士参与,专家团队成员达252人。”郑华认为,院士科普工作室站位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不断拓展科普的维度,积极开发多领域的科普能力建设,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院士科普工作室落地实,开发世界顶级科普专家资源,系统性科普内容提供;院士科普工作室影响大,持续不断打造各个工作室亮点成绩。她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武汉市重点产业,会建设更多学科门类的院士科普工作室。
郑华要求院士科普工作室进一步提质拓面,持续创新,推动科普高端人才专家库的建设,不断满足公众对生态环境、科学传播等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因地制宜开发形式多样的科普产品,让老百姓可触可感可用;院士科普工作室要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院士科普工作室的规范化运行和管理,为科普工作室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院士科普工作室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为院士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之间搭建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