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导杨弘远教授,一生醉心科学研究,拒绝担任行政职务,执教50年只培养了18位博士和12位硕士。他曾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一心无法两用。
他不愿意被称为“权威”、“泰斗”,一生不愿意麻烦别人。正如他倾其一生研究的植物,用宁静的方式看着这个世界,保持着自己的姿势。
各界人士送别杨弘远院士
两天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以电话或唁电方式,表示哀悼和慰问。
据介绍,杨弘远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吴官正;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刚、刘延东、李源潮、路甬祥、王志珍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等分别以电话、唁电、送花圈等方式,对杨弘远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对杨弘远院士的家属表示慰问。
一生不愿麻烦别人
昨日上午,武昌殡仪馆天元厅。
大厅正上方,“沉痛悼念杨弘远院士”几个大字凝重哀婉,横幅下方,遗像上的杨弘远院士和蔼如常,鲜花丛中,他的遗体静静安卧。大厅里,白菊、黄菊组成的花圈悄然肃立,为这位醉心植物研究50余载的大师送别。
上午8时,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主持仪式,校长顾海良介绍院士生平。亲人、同事、朋友、学生,400余人,400余枝淡菊,人们一一上前与先生告别。整个仪式,21分钟。这是杨院士生前的叮嘱:后事从简,家中及校内等均不设灵堂,谢绝吊唁。
今年4月,杨院士因喉咙不适就医,被确诊为晚期食道鳞状上皮癌。生病期间,不论在家休养,还是在医院治疗,他的门前总贴着一张字条,“谢绝探望”。
20日,位于珞珈山北三区杨院士家门前,浓荫蔽日的小径清幽如常,不见花圈、挽联。院士位于二楼的家,朴素宁静,家具仍是上个世纪80年代常见的样式。窗台上的绿色盆栽叶如新洗,只是不见了主人。杨院士的家人婉拒了采访。
按照先生的叮嘱,学校官网上没有挂出专门的悼念网页。在杨院士生前工作的生科院,大门上的显示屏上写着“沉痛悼念杨弘远院士”,穿着白大褂的研究生们像往常一样进进出出。经过学院布告栏,一位女生看着白底黑字的讣告,轻轻叹息,“我听过杨院士的讲座,他告诉我们做研究切忌急功近利。”“先生从来都是不麻烦别人,不愿占用别人的一分一秒。”在昨天的告别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大生科院朱英国教授难掩悲痛。
最反感被称“泰斗”
杨弘远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生活在珞珈山。考大学时,杨弘远选择了武汉大学生物专业,后又改学植物,1954年,杨弘远毕业留校。
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杨弘远和夫人周嫦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全身心投入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并且从不模仿别人。在植物离体雌核发育和植物性细胞操作的研究上,他们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二等奖。一次在国外做完学术报告后,一外国专家特意称赞他和夫人,“Youarenotsheep”(不做跟在带头羊后的羊群)。
杨弘远曾多次强调自己能力有限,一心不能两用。上世纪80年代,他两度放弃赴美深造的机会,原因是与他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同期,学校让他出任生物系主任,亦被婉拒。
虽然在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并不喜欢“权威”、“泰斗”这样的头衔。杨弘远院士曾多次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术生命更有限,能在科学的大山上添一粒土,就很知足了。”
晚年,杨弘远院士曾专门撰文抨击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现象,呼吁为中青年学者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半世纪带30名研究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大生科院朱英国教授是1959年进的武大,“杨老师一直手把手教我们,从来都是以身作则。”朱英国教授清楚地记得,1961年的夏天,烈日炎炎,在他们做杂交稻研究的试验田里,杨老师每天都会准时出现。
武大生科院知名教授于丹,是杨弘远教授的第一个博士后。1992年,于丹从东北来到武汉大学,开展以“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植被”为课题的博士后研究。他在武大所写的论文、科研项目,老师从来都一一把关,悉心指导。但是论文发表时,老师从不允许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面。追悼会上,念及恩师,于丹教授沉痛地摆手,无法言语。
杨弘远院士执教50年,只培养了18位博士和12位硕士。“按照规定,只要博导愿意申请,可以带很多学生,但杨院士坚持精耕细作。”武大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杨弘远院士的学生,大多已经成为知名的学者。他所在的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有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珞珈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或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与夫人相濡以沫52年
在珞珈山,杨弘远院士和夫人周嫦教授52年的婚姻,是一段人间佳话。
这对学术伉俪曾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4年,周嫦教授中风偏瘫后,杨弘远教授亲手为夫人煎中药,找轻音乐助其睡眠,鼓励夫人练走路、学画画……杨弘远教授推着夫人在珞珈山上散步的场景,定格了无数武大学子对“相濡以沫”的记忆。
年过古稀的杨弘远教授退出一线后,老两口常在阳台上休息,有时讨论严肃的科研,有时天南海北地随意聊,有时又高兴地谈女儿。如今,阳台上他惯坐的椅子空了,珞珈山只余回忆……
武汉现有55位院士
杨弘远院士离世后,武汉地区现有55位院士(其中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为两院院士),院士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测绘、电气工程、机械、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是武汉地区院士的“高产地”。
杨弘远,1933年9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0年至195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推动我国实验胚胎学迈向实验生殖生物学的先驱。
杨弘远院士——醉心科研 精耕细作
发布日期:2010/11/21 13:06:43 来源:本网综合 作者:admin